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

懷念學友的年代

張學友的廣東CD,我應該擁有了八成。但看完張學友的演唱會,竟然有一個想法——回家丟掉他的CD。

感覺就像《食神》中,家燕姐吃過了食神的黯然銷魂飯,便覺得世上再沒有比眼前更好吃的叉燒蛋飯,很擔心以後吃不到——點算呀,點算呀!

大佬,學友在演唱會唱的每一首歌,都好聽過家裏的CD,你叫我回來點聽?

今時今日,或者我一生之中,有哪個香港歌手,在演唱會給你唱得好過其CD的感覺?不是出CD那個年代的學友唱得不好,而是他今天的歌藝已臻化境,大大超越了從前。

這才是真正的歌神啊!

這個演唱會,太好看。準時八時十五分開始,唱足三小時,中間只講兩次嘢,其中一次還是謝幕,因為學友的經典歌太多太多,未列入經典的好歌也太多太多,每隻唱半首都不可能在三小時內唱完。Encore部分大唱經典,簡直是全場大合唱,回憶狂湧上腦。舞台效果更是我看過最美麗的,任何觀眾都會印象難忘。

聽學友,總是充滿回憶。那首《非常夏日》,是我year 1的O camp song(二創)。整個張學友的回憶,是那麼美好的八九十年代。

自中學已經是學友的Fans。第一次看演唱會,也是學友,當時還是個學生。那時,我竟然已為學友投稿去明報(附圖),為他在大台落敗而不忿。今日找回來重看,膠味濃郁,因為人漸長大,便知道甚麼叫遊戲規則,樂壇頒獎禮這些東西,大都只有利益,有多少公平可言?但年輕沒有如此膠過,就沒有年輕過。

那個年代,真是香港最輝煌的時代——是全天候的輝煌,單以文化而言,電視劇,電影、流行曲、漫畫、文壇、電台、報紙雜誌……,全都高手如雲,更不乏大師,文化最多元,創作最自由,作品最充實,自然最令人懷念。

只是當時年紀小,不知道「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」。

2017年1月1日,當我在紅館看學友演唱會,同一時間,會展正舉行叱咤,一個曾經全港關注的樂壇頒獎禮——正確點說,學友的年代,所有樂壇頒獎禮都很矚目,是真正的樂壇盛事。但慢慢,其餘頒獎禮都崩壞了,只剩下叱咤還叫人期待。可是,到今天,大家還期待叱咤甚麼?對,就是林海峰,叱咤最令人期待的,只餘下林海峰的講辭。

時代真的不同了,今天,能像學友把大部分時間都專注於歌藝發展,還有幾人?很久前看過他的一篇訪問,因為他演戲也甚為出色,當時要抉擇是否也如其他三大天王般,作雙線發展,但他覺得自己最喜歡的還是唱歌,最後放棄了電影發展(只偶爾拍),專心唱好歌。今日的歌神,不是純屬天份,更不是偶然,學友也經歷過非常低的低潮,是他最終選擇了專注,才可以有今日清唱都幾乎好聽過CD的歌藝。

但今天呢?藝人心態早已不同,着重的是「紅」,紅就要多線發展,電影電視唱歌廣告甚麼都做,總之有曝光率,多人識,即使唱歌走音,就有likes有shares,結果就瓣瓣唔得。到了這一代,藝人更可憐,即使你不多心,以今日的市場模式和資訊全球化,你多線發展都未必能糊口,更不要說專注發展了。

一切都回不去了。我們這一代人,看着香港由輝煌走向衰落,是無奈的,有時更是痛苦的。但今天的年輕人,沒有經歷過最好的,也失去土壤去創造更好的,很可憐(即使你們或會大大聲說不覺得以前有甚麼好)。

今晚聽了很多歌,串成下面的感慨:

那個年代,《離開以後》,
卻是,《這麼近,那麼遠》。
試問,《怎麼捨得你》?
《春風秋雨》,《不經不覺》,
回想,卻是《心如刀割》,
只因,我們有《一千個傷心的理由》。
《我醒着做夢》,夢醒,發覺《時間有淚》。
倒不如,《忘記他》。
可是,《愛是永恆》。
無奈,只能送上,《祝福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