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

如果有選擇,我寧願拿6A

會考是那樣奇怪的遊戲:考得差勁,你好像一無是處,無能之極;考得優異,又不見得你才能超卓。

會考不重要?不重要何須年年考、年年報紙都有幾大版報導?

幾重要,都過去了,就要檢討和反省。等於你有一日發現拍拖很重要,但一直追不到女孩子,怎辦?檢討和反省。

會考離我很遠,所以人生考試離我很近,而且遠比會考艱巨。就讓我給予你一點檢討和反省的方向。

(歡迎各會考生轉載)

在我眼中,會考生有五種:

(1) 盡了超人努力,成為會考狀元
(2) 盡了力,考取相應佳績
(3) 盡了力,仍考不到好成績
(4) 盡過綿力,因為已清楚自己的方向不在讀書,成績已不重要
(5) 沒有盡過力,不負責任的學生

以上五種,第(2)和第(4)不用檢討了,前者屬合理回報,後者屬合理期望。不過對於(4),還有一點建議:即使你發掘自己有其他諸如藝術、做生意等非學術天份,還是要讀點書——當然不是讀會考的書,而是多讀課外書。天份就如一個10G速的電腦CPU,可以很快把資料處理,但硬盤沒有資料,你處理甚麼?(莫扎特可以,但世間有多少個莫扎特?)天份是不夠的,進修讀書才能成大器。

現在先談(3)——盡了力,會考成績仍然不好,不外乎三個情況:

(a) 你自以為盡了力,其實不然

很多時我們誤以為自己盡了力,但反省後,才發現我們在幾方面同時盡力,例如會考前三個月,你同時盡力做的包括讀書、打PSP、看漫畫、追女仔、追偶像、上網等等。你做每一件事都很盡力,最後就是沒有一樣盡過力。

有沒有盡力,你自己一定知。

(b) 你不適合考試

我不擅考試,拙於不求甚解的死記,一個我不能明白的理論,我記不進腦袋。所以我不愛考試,試想,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去理解一個問題,最後你只要我給出一個標準答案,很不化算。如果我把勤奮用於理解,一定比用於死記更有得著,但偏偏這種讀書方法,對於記憶力差的我,很難會有好的會考成績。

對我風格略知一二的,都知我喜歡鋪陳論點,才下結論,而且往往尋找問題的其他可能性,所以我不喜歡跳過推論只給予答案的會考,也不喜歡沒有其他可能性的標準答案。給我選,我會選擇寫論文而不考試。

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,一向成績平平,大學時只拿第三榮譽畢業,但過了外國後便成為遺傳學專家,始發現他是「研究型學生」,原來徐也不擅考試。

但別以此推搪,因為無論你是「考試型」還是「研究型」,都暗示了你智力不低。只要你真的努力,成績不致太差。我承認我不夠勤力,我只是勉強過了關,勤力一點我相信會有改善。

所以,還是那句:你盡了力沒有?

(c) 你真的不適合讀書

早兩星期有個「英國20大英雄人物選舉」,排第三的是電視「廚神」Jamie Oliver。他因為患有閱讀困難(dyslexia),無法完成中學課程,才去了學廚。成名後,他更領頭呼籲要改善學童的午餐餐單,以改善營養和品質。

人應有各方面才能,不可能人人的才能都是一樣,就是有些人天生不是讀書材料。

會考成績,絕不是用來量度成就的唯一指標。

你過的是一個人生,而不是一個會考,把會考當作人生的全部,就等於把閣下的性能力當作量度愛情成敗的唯一標準——雖然重要,但只有它的愛情,算甚麼愛情?

成功,有很多條路。

失敗,則來來去去也是那幾條路,尤其當你背著失敗條件去走路——懶惰、軟弱、賴生賴死、輕浮、自以為是、自我中心、不負責任等等。

現在,要談一談(5) ——沒有盡過力,不負責任的學生。

這種學生考得差,可能是他一入試場便睡覺,半小時後離場,全年沒有讀過一課書,只讀了過萬頁咸網,和打了過萬局PSP。

他們沒有甚麼值得鼓勵或同情。

我只祝福他們——不是祝福他們會考有好成績,如果他們有好成績便沒有天理。

我只能祝福他們,早一點開竅。

沒有人可以逃避一世,遲開竅也不代表失敗,問題只是還會不會開竅。

失敗的其中一條路,就是你背著失敗條件去走路——懶惰、軟弱、賴生賴死、輕浮、自以為是、自我中心、不負責任等等。

最後要談(1)。

每年會考放榜,報章的特寫不外乎兩個角度:十優狀元和零分考生。

會考狀元,就是(1)——盡了超人努力,成為會考狀元。

報刊很喜歡訪問狀元,而狀元的答案往往也跟其尊容般千篇一律:平時要溫習,留心聽書,不要開夜車,生活要平衡,不要做蛀書蟲,不要死背書,十分重視運動……仿佛取十優,還易過做三線女優。

但我相信,成功必需付出代價,要拿取超人的回報,便要付出超人的代價——包括犧牲開拓其他領域的代價。

如果你是個天才,各方面都平衡得很好,輕輕鬆鬆便取得十優,恭喜你,你是得天獨厚。

但如果你像絕絕絕大部人一樣只是個平凡人,寧願犧牲人生中其他發展,包括人際交往、兩性關係、個人興趣、視野、課外知識、健康、修養等等,硬要(或被家長硬要你)去取得十優,我只好祝福你。

因為人生由很多科目組成,沒有人能在人生這個考試拿取全優的成績。

人生,是以平均分計算。如果人生有十科,你七科拿合格或中上成績,有兩至三科拿到優越成績,人生已算不枉。

完美的會考成績,代表甚麼?記憶力好?懂得僵化的評分機制?博學多才?


每年,我都希望有一個狀元,在接受訪問時這樣回答:

 「我堅決反對會考,但我無法掙脫這個社會的期望,只好無奈地玩這個遊戲。我知道,我玩得成功,只是熟悉獲勝的規則,並不代表我成就非凡,就像你們大人去考車一樣,考得再好,出到路面不也是提心吊膽,重新學習嗎?


「不通過這個遊戲,我沒法實現我的願望。我的願望是甚麼?我雖然是這個遊戲的皇者,但我知道,在這個遊戲敗給我的,更有可能比我成功。所以,我希望有一天主管香港政策,把這個無稽的政治制度親手推翻。」

2006年8月6日,明報訪問了一個1997年的九優狀元和一個2001年的十優狀元,且聽他們今日的心聲:


九優狀元:

「我現在教書……就算沒有9A,我想我的路也是差不多吧。

「當學生得知老師曾經是狀元時,必會驚訝問『你幹嗎來教書?』

「我早已習慣了『為什麼教書』、『你應該好叻』等問題,我只能向他們解釋,成績好不是必然會叱吒風雲賺大錢,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,反而會開心滿足。

「成績代表一種achievement,但不會很影響我的人生。我現在很安定。我最想的,是如何教好學生。」

十優狀元:

「會考5年後發現,會考高分,不代表真的很『叻』。

「對事業充滿憧憬,希望將來進身管理層,但認為這些成就『與會考沒有太大關係』,最重要的,是個人能力。

「以前不知天高地厚,以為10優了不起,高考時愈來愈吃力,才發現自己並非很聰明,才知會考只是考「勤力」。現在,他認為10A只是勤奮加運氣得來的,反而羨慕長袖善舞、愛玩又有搞活動能力的同學,自己除了考試,好像什麼都不會。

「如果有選擇,我寧願拿6A,用多些時間做其他事」

「當初太用心讀書,以致至今未嘗戀愛滋味,如果沒有10A,可能這幾年生活會更開心,更有時間玩、搞活動、認識朋友,經歷多點不同的事,現在……太平淡了點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